一家民营企业的“出海”之问,何以引来青岛九部门联合发文?
8月29日,青岛市整合民营、外办、金融、人社、商务、海关、贸促、上合示范区、自贸片区等多部门资源,由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中共青岛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共青岛市金融委员会办公室等九部门共同签署的支持企业出海联合文件《青岛市助力中小企业“扬帆远航”2025年出海行动方案》正式发布。一纸公文背后,不仅是政府服务模式的自我革命,更是青岛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回应。
从“产品出海”跃向“生态出海”
过去,企业出海多是自己摸石头过河,而现在九部门联手给企业搭了座桥。这份看似普通的联合发文,之所以让企业格外关注,是因为它切中了当下青岛企业出海最迫切的需求。当出海从“卖产品”升级为“建生态”,从“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出征”,企业需要的早已不是单一部门的点对点支持,而是能覆盖全流程、解决多维度问题的组合拳。
以海尔为例,其出海早已不是简单的家电销售,而是在全球布局10+N创新生态体系。海尔在巴基斯坦建立“海尔-鲁巴经济区”,整合当地供应链、制造链与消费链,形成“研发在本土、生产在当地、服务辐射区域”的本土化生态。

海尔全球10+N研发中心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既要解决跨境人员签证问题,又要对接当地供应链标准,还得处理外汇结算难题,单靠一个部门显然无法搞定。
对中小企业来说,这种“系统性难题”更突出。如果企业要新进入一个海外市场,不仅需要了解当地相关补贴政策,还得应对技术标准壁垒,甚至要处理跨境数据合规问题。
这些案例都指向一个现实,如今的出海是场系统战,企业面临的问题早已跨领域、跨部门,过去找这个部门问政策,那个部门跑流程的模式,效率太低,也跟不上节奏。
而九部门联合发文的核心,正是把企业从这种多头对接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让出海路上的拦路虎能被集中解决。因此,当企业从“产品出海”迈向“产业链出海”“生态出海”,对政府服务的需求自然从单一支持升级为协同赋能。
破解融资、抱团出击
政策“组合拳”直击痛点
青岛九部门联合发文助力企业出海的价值,不在于多少华丽的表述,而在于企业能从中拿到多少真金白银的支持、解决多少“卡脖子”的难题。

8月,市民营经济局召开“落实‘四稳’部署 攻坚下半年”全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系统年中工作会议
最直接的变化是需求对接更精准。文件提出要建立中小企业出海需求数据库,通过问卷、走访、座谈会等方式,摸清企业在不同阶段的痛点。不管是初创期缺政策指导,还是成长期缺市场渠道,或是成熟期缺融资支持,有了需求清单,政府部门就能“按单上菜”,避免企业盲目摸索。
更重要的是,在开拓市场方面,企业能拿到真金白银的补贴。文件明确对参加境外货物贸易类展会的企业给予补助,还会组织“青岛制造”海外推介活动,推动企业“抱团出海”。毕竟对中小企业来说,参加一场境外展会的费用动辄十几万,补贴能直接减轻资金压力。而“抱团出海”更能降低单打独斗的成本,比如几家企业联合租用展位、共享翻译资源,甚至能一起谈判争取议价权。
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有针对性解决方案。文件指出,针对出海企业的特点,金融机构将开发“出海贷”“信保贷”等产品,不仅利率有优惠,额度也会倾斜。更重要的是拓宽了融资渠道,符合条件的企业还能通过发债、股权融资对接资本市场,一举多得。
这些好处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承诺。文件明确了2025年的具体目标。建立健全协同机制,服务外贸企业参加境外展会不少于35个,参展企业不少于450家次。这意味着,企业能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展会补贴、平台资源和协同服务。对企业来说,这不仅是“支持”更是“底气”九部门联合发文对企业的意义,远不止解决眼前的难题,更在于为长期出海提供了定心丸和加速器。
企业与城市双向奔赴
出海背后的竞争力密码
九部门联合为企业出海“护航”,看似是一项产业政策,实则是青岛提升城市竞争力、探索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当企业的出海半径与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深度绑定,这种联合机制便超越了服务企业的范畴,成为城市参与全球竞争的软实力。
从城市竞争力维度看,企业出海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城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作为全国唯一的上合示范区所在地、山东自贸试验区核心片区,青岛拥有对接区域合作规则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双重优势。方案特别指出,鼓励上合示范区深化与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着力推动辖区企业依托示范区平台布局海外仓、营销中心,探索“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模式。支持自贸片区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引导企业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跨境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领域先行先试,推动汽车零部件、家电电子等优势产品通过片区拓展新兴市场,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以创新驱动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让两张名片成为青岛企业链接全球的重要支点。

位于上合示范区的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
由此可见,城市对企业出海的支持力度,决定着其产业“走出去”的深度与广度,而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又直接塑造着城市的国际分工地位。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种联合机制正在推动青岛形成企业出海带动产业升级,促进城市进阶的正向循环。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倒逼本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产业升级又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人才储备、创新生态向国际化看齐。而城市功能的提升,反过来又为企业出海提供更优质的出发港。
从一家民企的“出海之问”到九部门的“联合作答”,青岛以实践演绎了当政府治理能够跟上企业升级的步伐,当城市的开放格局能够支撑企业的国际雄心,企业与城市便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形成双向奔赴,这不仅是一座城市对企业出海诉求的回应,更是青岛以跨部门协同的“软实力”,锻造参与全球竞争的“硬支撑”。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管亚楠)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