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产业协作结硕果 智慧牛场促增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09:53:00    

“哞……”近日,记者走进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西堡镇的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场,近2000头膘肥体壮的荷斯坦黑白花奶牛正悠然自得地吃着饲料,干净整洁的牛舍里,不时传来清亮的牛哞声。

不同于传统牧业,这里的奶牛“排队”走上转盘式全自动挤奶机,“粪污”变“粪肥”实现生态循环,利用最新技术实现数字化管理,精细化喂养,每头牛都有身份标识,冬季牛舍装有暖气……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养殖是这里最大的特点。

通过奶牛场智慧农牧系统的大屏幕,可以清晰看到一头头奶牛沿着特定通道,进入一个全自动的挤奶转盘,每头牛对应一套挤奶设备,启动挤奶器后不一会工夫,牛奶顺着管道流进奶罐里。

“这是利拉法挤奶转盘,也是我们奶牛场的核心技术之一,这一个转盘里可容纳50头牛,十分钟就能挤完。目前日产牛奶量平均能达到19.91吨,最大奶量能达到40.03吨。”湟中区西堡农稷协作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巨秀莲介绍。

这座现代化养殖场缘何落地湟中?2016年,南京市栖霞区与西宁市湟中区建立帮扶关系,自此,栖霞区聚焦“湟中所需”,发挥“栖霞所能”,通过产业合作、人才交流等方式,携手湟中区积极共筑振兴梦。2021年,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中,栖霞区因地制宜和湟中区共建了“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基地”,2023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

经过多年发展,奶牛场发展步入黄金期,不仅壮大了西部镇19个村的村集体经济,也让村里人的头脑活泛起来,一些富余劳动力得用农闲时节,在养牛场打起了零工,生活顿时有了起色,一些种植大户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饲草销售有渠道、收入稳。

巨秀莲介绍,目前奶牛场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联动全镇19个村,通过分红壮大村集体经济;稳定就业50多人、人均年收入5万多元;今年计划订单种植饲草4000亩,惠及600多户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

西堡镇新平村的杨生强经营着一家合作社,随着奶牛场的一步步发展,他也成了受益者之一。“去年种了饲草,收了1万吨,全部由奶牛场收购,收益有保障,今年计划多种点!”

羊圈村的周成全在奶牛场务工快一年了,主要做清理牛粪工作,每个月4000元的固定收入让一家人的日子稳定且幸福。“以前四处打工,工资不稳定,如今在家门口的奶牛场工作,一个月4000元工资。”

近年来,湟中区借力东西部协作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特色种养殖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明显。未来,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基地将继续扩大奶牛养殖数量,把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建设项目打造成湟中区乡村振兴的示范工程、高原奶牛养殖的标杆性项目,让乡村振兴的步子迈得更快、更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