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南堤村的麦田里,青年农民史江正用遥控器指挥着无人机给麦苗施肥。“飞行速度6米每秒,喷幅4.5米。现在采用无人机施肥,效率比过去纯人工提高了几十倍。”史江说。“这里过去都是盐碱地,粮食亩产只有两三百斤,县里这些年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解决了土地的压碱增肥问题,还配齐了各种耕种
科技在进步,种田观念在更新。沧州广阔的盐碱地上,正发生着新变化……4月9日起,河北日报推出《沧州盐碱地上的新气象》系列报道,回答“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之问,讲述沧州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故事——▌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沧州力量|沧州盐碱地上的新气象(上):新农人,“慧”种地利用密植
盐碱地素有土地“顽症”之称,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阻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记者走访调研发现,近年来,河北省因地制宜改造提升盐碱地,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合理发展盐碱地相关产业,初步形成轻度盐碱地粮油种植模式、中度盐碱地粮饲轮作模式和重度盐碱地生态修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