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寻找照片中的TA·抗战胜利80周年|回国!用热血守护“抗战生命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15:19:00    

云南日报-云新闻2025-08-27 13:07

1939年8月,新加坡《南洋商报》刊载了一则特别的新闻:马来半岛各地华侨为即将回国服务的青年举行欢送会。欢送会后的合影定格了这批华侨青年曾经的风华:西装革履、领带整齐、发蜡锃亮……这是一群会吹口琴、能说英文、爱喝咖啡的青年,为了抗战胜利,他们毫不犹豫离开南洋,奔向被战火侵袭的祖国。

照片前排右侧的青年叫张智源,他在欢送会上慷慨陈词、激昂演说,随后与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回国支援抗战。自此,他们有了新的称谓——“南侨机工”。

1939年,张智源(前右)与蔴坡华侨青年在回国服务前合影。 新华社发

2025年7月17日,张云鹏展示父亲张智源回国服务前和其他南侨机工的合影。

张智源生于1912年,祖籍广东潮州,1937年到新加坡做棉布生意。“那时,父亲在生意场上比较得意,过着优渥的生活。”张智源之子张云鹏回忆起父亲回国前的境况。

1938年,张智源在马来半岛装运椰子。 新华社发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沿海港口相继沦陷,西北公路、滇越铁路等陆路交通也被切断,国际运输濒临断绝。在悬岩绝壁和汹涌激流间,20万筑路民众用9个月徒手凿通滇缅公路——从云南昆明直抵缅甸。

这条全长1000多公里的运输通道于1938年建成通车,成为运输军需物资、工业原料和人民生活用品的“生命线”。

1938年,民众在建设滇缅公路(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路通了,但运输不畅——国内急缺熟悉汽车驾驶与维修的技术人员。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39年2月发布公告,征募懂驾驶、会修车的华侨青年回国服务。张智源看到公告后,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报名,成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的一员。

先后有3200余名南侨机工放弃海外富足安逸的生活,远离家人,分批回国,支援抗战。张智源在回忆录里写道:“日军大举入侵我国,华侨机工虽然身居海外,但皆怀有赤子之心。”

1939年,张智源(右)与族叔张金炳(左)在回国服务前与亲戚在蔴坡合影留念(翻拍照片)。 新华社发

1939年,南侨机工在昆明潘家湾训练所接受军事训练(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这是一支特殊的抗日队伍。在滇缅公路这条“抗战生命线”上开卡车,要抱着必死的决心。

滇缅公路山路崎岖,坡陡弯急,不少路段极为狭窄,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万丈深渊,车毁人亡。南侨机工出车时会带一个叫做“跳板”的厚木板,铺在狭窄路段,一个车轮在路面,另一个车轮在悬空的“跳板”上,方能顺利通过。


每逢雨季,山洪、滑坡随时可能发生。张智源记录了1941年雨季的一场事故:“行至芒市途中,路边上侧突然塌方,当中一棵大树的主干不偏不歪地压在一辆车的驾驶室上……一位侨工驾驶员壮烈牺牲。”

为了及时运送物资,南侨机工日夜兼程,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甚至就在车底睡觉。路途中还会经过险恶的“烟瘴之地”,很容易感染致命的恶性疟疾。

滇缅公路破坏了日寇封锁中国的计划,日寇派出飞机反复空袭、轰炸,不少南侨机工就牺牲在炮火之中。

南侨机工驾车行驶在滇缅公路“老虎嘴”路段(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张智源临危受命,与5位同事将一批抗战物资从瑞丽运至缅甸腊戍。沿途逃难的百姓看到他们逆向而行,纷纷惊呼:“你们不要命啦!”把物资安全送到目的地后,张智源察觉到形势危急,带领同事火速撤离。

返程途中,身后传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腊戍桥被炸毁。“要是父亲晚走一步,就再也回不来了。”张云鹏颤抖着讲起这段经历。

南侨机工驾车行驶在滇缅公路上(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在滇缅公路运输的日子里,张智源曾收到过两封广东兄长的家书。第一封家书带着焦灼:“父病危,盼弟归见最后一面。”此时,张智源刚接到赴缅甸接收汽车的命令,重任在肩,他选择留下完成运送任务。第二封家书接踵而至:“父丧,弟务必归。”张智源把自己关在驾驶室里,泪水打湿了方向盘,再次选择坚守。

张云鹏说:“自古忠孝难两全,这两封家书,是父亲最难做的选择。”

2025年7月17日,张云鹏端详儿时与父母、兄弟姐妹拍摄的全家福。

1950年拍摄的张智源(前右二)和张云鹏(前左一)的全家福。 新华社发

抗战结束后,张智源和妻子孩子定居昆明。他在滇缅公路上开展进出口贸易,成立安达进出口贸易行,吸纳南侨机工战友加入。“只要平安到达就是财富。”张云鹏说,“安达”二字承载着父亲对每一次出车的希冀。

抗美援朝期间,张智源把刚进口的整车物资带车一起捐献给前线。他反复告诫子女:“无论何时何地,祖国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没有国也就没有家。”

1983年,张智源在办公室留影。 新华社发

1984年拍摄的张智源(前排右三)、张云鹏(前排左二)的全家福。 新华社发

20世纪80年代,受中国侨联、云南省侨办等委托,张智源开始寻找失联的南侨机工。经过不懈努力,他最终寻访到20多名战友。“父亲不顾年迈的身体,让我骑车带着他走街串巷,去了很多地方。”张云鹏回忆,父亲和战友相聚的那一刻,疲惫瞬间消失,聊着聊着眼里就噙满了泪水。

1986年2月,张智源因病逝世,享年74岁。

2025年7月17日,张云鹏在院子里翻阅南侨机工相关书籍。

2025年7月17日,张云鹏在书房整理南侨机工相关资料。

2025年7月18日,在昆明市博物馆南侨机工分馆,张云鹏(左)为参观的游客讲述南侨机工的故事。

2007年,张云鹏退休后,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全身心投入南侨机工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他积极参加南侨机工纪念活动,还作为义务讲解员,向市民游客讲述南侨机工和祖国共患难的故事。

“80多年过去了,这些故事依旧熠熠生辉。”张云鹏说,“能够把他们这种爱国奉献、勇于牺牲、无怨无悔的赤子之心宣传出去,传承下去,我觉得非常值得。”

2025年7月18日,在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张云鹏(前)和妹妹张昆玉向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鞠躬。

2025年7月18日,张云鹏(右)和妹妹张昆玉在昆明市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前默哀追思(无人机照片)。

2025年7月18日,在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张云鹏凝视南侨机工英名录墙上父亲的名字。

如今,怒江沿岸公路宽阔平整,险山之间大桥宏伟壮观;边境地区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繁盛,华侨在各地繁荣发展。

从国内的云南、海南,到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南侨机工的纪念碑、纪念馆、历史文化社区等逐渐落成,人们到此表达哀思与崇高敬意。

2017年7月7日,各界人士在云南省瑞丽市畹町镇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前唱国歌,祭奠先烈。

2017年7月7日,游客在云南省瑞丽市畹町镇参观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2022年11月2日,民众在昆明西山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前献花。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2025年8月14日,在刚揭幕的马来西亚吉隆坡南侨机工纪念馆内,一名老人观看南侨机工照片墙。 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 摄

据不完全统计,在滇缅公路沿线,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南侨机工献出了生命。1000多个日夜,平均每一天都有一位南侨机工倒下;1000多公里的滇缅公路,平均每一公里都长眠着一位南侨机工的英灵。

“舍身而不顾,毁家而不怨”,南侨机工用生命、鲜血与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书写了荡气回肠的一页。他们怀赤子之心、秉家国之念,在捍卫正义与和平、追求民族尊严与复兴的道路上,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份忠诚,穿越时空依然光芒不减。

赤子功勋,民族忠魂——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


来源:新华社

编辑:李颖(实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