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人文社科类图书精选




《你好,陌生人》,项飙 刘小东 何袜皮 李一凡 刘悦来 沈志军 贾冬婷 段志鹏 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你好,陌生人》是人类学家项飙领衔的一部剖析现代社会人与人关系的作品。通过项飙与多位跨领域学者的深度对话,探讨了现代人们如何在日益陌生化的社会中重新发现他人,重建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连接。反思了“陌生化”带来的孤独与疏离,通过对话与实践唤起人们对日常生活中人和物的关注,构建“安生式”思考方式。

《气候与帝国想象: 哈布斯堡科学家如何跨尺度丈量世界》,[美]德博拉·R.库恩 著,见识城邦 |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气候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系统,在耶鲁大学科学史家库恩看来,一切可以追溯到中欧。借助字迹难辨的日记、信件,乏人问津的古旧档案,库恩再现了气候知识背后的感性、激情与政治,重写了气候科学与哈布斯堡帝国的故事。这段跨尺度、多因果探究世界的历史围绕气候展开,政治与科学在其中交织,它延续至今,也指向未来。

《社会学科学导论》,[美] R.E.帕克、[美]E.W.伯吉 斯 著,叶涯剑、张汉娇 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本书1921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当时的美国社会学界称为“灰色圣经”,是美国主要大学社会学系标准版本的教科书。该书为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套基础性概念与分析框架。它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其中的一些重要阐述,对于现在的社会学研究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妥协与对抗:日本知识人的战时与战败》,王升远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本书从战争史中的“个人”这一角度出发,聚焦二战以及战后初期日本知识人的个体命运,深入历史的细节,试图在复杂的时代环境中感知“人的境况”。极端的战争逻辑依然潜伏在人类社会的缝隙中,我们是否能从那段历史的灰烬中,照见今天的我们该如何思考责任、选择与抵抗?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1860—1912》,[丹]李来福 著,刘海岩、龚宁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丹麦工程师为何在天津挖下水道?如何用电力照亮租界夜晚?一部聚焦晚清天津丹麦人生活的城市史著作。以近150名丹麦人为对象,从他们维持天津城市供水、电报通信等正常运转的经历出发,展现天津城市由传统向近代的变迁。

《肖邦的钢琴:浪漫主义音乐的神奇之旅》,[澳]保罗·基尔迪亚 著,丁一 译,甲骨文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基尔迪亚以万花筒般的视角,将肖邦与乔治·桑的关系、前奏曲被接受和演奏的历史、19世纪钢琴结构和声音的变化,以及纳粹掠夺的计划等诸多元素有机地融入他的叙述,将人物传记、社会文化史、音乐学融为一体,以新颖的方式探索了浪漫主义音乐在19—20世纪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