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血战台儿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17:51:00    

■编者按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热血山河·青年记者重走抗战路”系列融媒报道。青年记者重走热血抗战路,在跨越时空对话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全方位展现山东人民英勇抗战精神。

第二期报道聚焦台儿庄大战。作为中国全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台儿庄大战粉碎了日军的“速胜”图谋,铸就了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丰碑,成为坚定全民抗战决心的关键转折。

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侮,取得全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血战台儿庄

□ 记者 赵丰 张铭铭 王雨萌 孟令洋

7月,坐落于鲁南的枣庄市台儿庄区,天空湛蓝白云微漾,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就坐落在绿树浓荫间。

这里,镌刻着血染的胜利记忆。

八十七年前,这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鏖战旬余,最终取得胜利。

这一胜利是中国全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同胞们,向前走,别退后!拿我们的血和肉,去拼掉敌人的头!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一张取自清真寺西小讲堂的老照片上,不足八十平方厘米的墙壁上留下了94个弹孔。

一个个弹孔无声地叙说着大战的惨烈,把我们拉回那个迎着炮火冲锋的岁月。

清真寺弹孔墙遗址 摄影孔闯

1937年以来,中国军队组织了南口、忻口、淞沪等战役抗击日本侵略军,但都没能遏制日军攻势和嚣张气焰。日军狂妄声称要3个月灭亡中国,随后将进攻的重点放在了陇海线与津浦线的交会点——徐州。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馆长孔令欣说,台儿庄处于北连津浦线、南接陇海线的交叉点上,扼守京杭大运河咽喉,是进入徐州的门户。当时,日军先后对淮河、临沂以及滕县发起进攻,攻占滕县后,进攻的矛头直指台儿庄。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演示“大战前的形势”

小城,迎来了一场关乎全局的大战。

1938年3月到4月间,李宗仁指挥了著名的台儿庄大战。中国军队十个师约10万人,对战日本装备精良的两个师团3万余人。虽人数占优,但中国军队在机械化装备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双方实力仍然差距较大。参战的中国士兵曾回忆,每消灭一辆日军坦克,要付出30人到50人伤亡的代价。

战前,台儿庄是运河畔的一座繁华小城,商贾迤逦、夜不罢市。选择在这里与日军展开大战,是由于城内有6000多幢建造精良的房屋,墙厚街窄,随处可做掩体,一尺窄巷也利于开展巷战,能有效弥补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不足。

1938年3月26日,城内战斗打响后,日军2000多人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攻破大北门,抢占了台儿庄城内的制高点。随后,中日双方展开拉锯战,为抢夺制高点打了7天7夜,94个弹孔的照片正是源自这段时间的战斗。中国军队虽将寺内几百名日军歼灭,但一个营的士兵几乎全部牺牲。

台儿庄城内制高点:清真寺望月楼 摄影孔闯

清真寺内的186团指挥所旧址 摄影孔闯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讲解员王璨说,日军攻破城防后,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给各师下达了“死守台儿庄”的命令。巷战最激烈的月河街,横尸遍布,300米长的街道,伤亡人数达6000余人。而整个大战,中国军队牺牲人数更是超过3万人。

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台儿庄古城巷战旧址 摄影孔闯

一次次肉搏拉锯中,“敢死队”在危急时刻、关键部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台儿庄大战期间共组织了200多支‘敢死队’。”枣庄市台儿庄区文旅局文旅事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宋胜健说,“敢死队”队员身绑手榴弹,手持大刀,穿戴日军的军服、钢盔,以臂缠白毛巾为区分标志,趁着夜色冲入日军阵地作战。第27师79旅158团3营7连连长王范堂,带领57人组成的敢死队,经过一夜激战,收复了城西北角四分之三的阵地,最终仅13人生还。另一支40人的敢死队,冲入城内与日军作战,仅3人生还。

“来参观的人听到大战之惨烈无不动容,尤其是听到‘敢死队’队员以命死战的故事时,很多人流下了眼泪。”王璨说,历经半个月的殊死血战,中国军队共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日军719人,还缴获了大量轻重武器和战利品。

1938年4月7日,胜利的旗帜插上了台儿庄城头。运河里血水漂米,城内无土不沃血、无墙不饮弹的悲壮残局,是3万中国将士用血肉堵炮火的见证。

当台儿庄大战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武汉三镇10万余人举行火炬游行,庆祝这一胜利。国内外的新闻工作者也不断报道中国抗战的实况。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在报道中说:“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小城镇有很多,诸如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等,而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那就是台儿庄——中国京杭大运河岸边一个有着古老城墙的小镇。”他的这段文字,见证了台儿庄大战在世界战争史上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7月1日,热血山河·红色党报青年记者重走抗战路前方报道组在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

“拿起我刀枪,举起我锄头,我们再也不能等候!我们再也不能等候!中国的人民一齐起来救中国!所有的党派快快联合来奋斗!”——《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台儿庄并非孤城鏖战。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超越党派、地域、民族界限,同仇敌忾、共御外侮。

“在战争中瓦解,又在炮火中形成。”孔令欣说,1937年,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整个中国的抗日战争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四万万同胞在亡国灭种危机面前,爆发出了空前的团结与牺牲精神,成为台儿庄大战克敌制胜的政治前提和精神纽带。

大战前夕,周恩来、叶剑英在武汉会见国民党高层白崇禧。周恩来提出“要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守点打援,各个击破”,并专门委派张爱萍到徐州,向李宗仁转达了中共方面关于台儿庄作战的建议。

积极参与大战策划的同时,配合作战也有序开展。当时,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开展的抗日武装在万德、大汶口以及泰安以北地区炸毁了附近的铁路桥、公路桥,中断了日军的军运10余日,有力阻击了日军对台儿庄地区的后备增援和物资补给。

正如毛泽东所说:“敌攻鲁南时,整个华北五省的游击战争……也尽了相当的力量。”

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信念,在国民党军队各派系部队也达成了共识。台儿庄大战参战部队除中央军外,还有西北军、川军、桂军、东北军等地方实力派武装。面对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国民党军队各派系部队将领大多基于民族大义,抛开往日恩怨,协同配合与日军激战。

台儿庄大战中,中国军队牺牲人数超过3万人,但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民族之光”展墙上,仅有4692位牺牲将士名单,无名者甚众。宋胜健分析认为,无名英雄较多,可能是这些军队辗转多地作战,为填补伤亡损耗在当地二次征兵,信息并未及时上报所致。比如,川军在台儿庄大战牺牲的将士中,有相当一部分菏泽籍士兵。这说明此前战斗伤亡也很大,民族危亡之际,众多民众选择投身军旅、保家卫国。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内的牺牲将士名录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4692位“有名”的牺牲将士,来自甘肃、四川、安徽、河南、河北、山东等21个省;六十军,这支由汉族和十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滇军劲旅,在抗日战争期间转战大半个中国;陕西将士在残垣上写下“生在陕西,死在山东”的话语;川军将士王建堂怀揣老父赠予的一方“死字旗”,践行“伤时拭血,死后裹身”的叮嘱,迎着枪炮勇往直前;云南昭通的1084团连长赵继昌在弟弟赵克牺牲后继续冲锋……

档案中的赵继昌、赵克兄弟事迹 来源:枣庄市档案馆

台儿庄大战的胜利,也是军民一心共同抗战的结果。国民党第五战区专门组织了民众动员委员会,李宗仁担任主任,中共党员夏次叔担任组织部长,广泛动员民众支援台儿庄大战。李宗仁在回忆录上评价:“民众的力量完全和军队结合起来了,在战场上抢救伤员的是民众,当侦探的是民众,帮助军队输送炮弹、粮食的也是民众,这些民众完全是赤诚地表现他们的爱国热情,充分担当起抗日救亡的责任来了。”

“由于战事仓促,将士们来不及用砂石修筑防御工事,古城商户万家粮店打开粮仓捐出粮包,盐商捐出盐包,供守城将士掩蔽。”台儿庄古城讲解员晏会说。

从陇原到巴蜀,从峻岭到平川,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在古城的焦土和运河的血浪中交织出同仇敌忾的壮烈诗篇。当时的苏联真理报评价说,台儿庄之役及其他战线之胜利,说明中华民族已经紧密地团结起来了。

“台儿庄,我的家,当年的墙砖屋瓦,至今还在说话。它说,这里铭刻着咱民族的尊严。它说,这里激励着后代子孙的奋发。”——《台儿庄小唱》

“每一年的清明节,我都要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里,去看看我的爸爸,到他曾经流血牺牲的战场上祭拜他老人家,为他斟上一杯白酒,为他献上一束洁白的鲜花。”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内,讲解员演绎的情景剧《清明的思念》让参观者泪目。

弹孔墙前的鲜花 摄影孔闯

“先辈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候,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精神力量也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这段历史,我们必须把它发掘好、弘扬好、传播好。”孔令欣说。

情景剧就是他们打造的一种新型“讲解”形式。讲解员将历史故事以小戏小剧的形式进行全新编排,并化身“演员”实景演出。《遥远的等待》《暗夜里的微光》《清明的思念》等多部剧目已打造完成。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还创新打造了讲解员、演员、教员、辅导员四位一体的传播体系,讲解员会化身“辅导员”带领研学学生体验枪械、武器模型,让国防教育可知可感。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前的研学队伍 摄影孔闯

把台儿庄大战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最近孔令欣在忙着联系国际巡展的事宜。

“台儿庄大战是有国际影响力的,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光辉一页。”孔令欣说,“我们初步定于今年8月30日到9月14日,在美国旧金山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展览,让世界看到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英勇抗争的精神,重新审视东方主战场的历史贡献,丰富全人类共同的反法西斯记忆。”

把台儿庄大战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也是台儿庄古城的一项重要使命。

战后的台儿庄墙无完墙,房无完房,90%以上的建筑被摧毁。在53处二战遗址上,枣庄重建台儿庄古城,打造大战遗址公园,并把当时战斗的场景还原融入一处处巷道内。

台儿庄大战遗物陈列馆 摄影孔闯

“我们民族团结一心,以血肉相搏最终打败了外来侵略者。一定要让青少年们多了解这段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内,参观的游客王丽看到弹孔累累的旧式民居时感慨地说。

八十七年过去了,台儿庄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尽,侵略者也早已被赶出国门,但民族耻辱不能忘,忧患意识不能丢。

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党委副书记黄晓莉介绍,大战遗迹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截至目前,累计接待中外游客8700万人次,每年接待青少年研学、爱国主义教育等团队群体超50万人次。

一封封英雄家书,写满家国情怀

“先教儿说抗日!”

□记者 王雨萌 张铭铭 赵丰 孟令洋

7月初,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弹孔墙”一侧,一个个金属信箱有序排列在“家书墙”上。

这是台儿庄古城设置的一个互动区域,信箱里装着抗战英雄的家书影印件,不时有参观者驻足诵读。

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的家书墙

台儿庄大战中将士们写下的家书大多毁于战火,只有极个别家书被幸运地保存下来。台儿庄古城讲解员晏会介绍,它们有的并未寄出,是英雄们牺牲后战友在其浸满鲜血的衣襟里发现的。烽火硝烟中,很多抗战英雄的家书成了遗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国人来说,抗战家书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民族危亡之际,一封封家书中既有对家人的思念与温情叮咛,更有满满的家国情怀。

“因我身属军人,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职,完我军人天职,则今后捍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而是否能肩此重任,则视汝等幼时之修养造诣如何。”这封川军将领邹绍孟写于台儿庄大战前的“训子家书”,感动了众多国人。

邹邵孟“训子家书”

1938年3月,邹绍孟奉命在滕县守城,为台儿庄大战赢得准备时间。战前,他在家书中得知长子成绩“名列丙等”,十分忧虑,于是写下了这封187字的“训子家书”,勉励儿子立志向上。

邹邵孟(右)与长子邹汝宁(左)

1938年3月15日,滕县保卫战打响。城破后,守城将士在师长王铭章“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号令下,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3月17日,邹绍孟在巷战中壮烈牺牲。

与邹绍孟同样牺牲在滕县保卫战中的赵渭滨,在写给长子的家书中,预见性地提出“未来的成功,未来的抗战,恐怕还是要靠共产党”的论断,并勉励子女“能够在复兴民族恢复失地的工作上作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贡献”。后来,他的几个子女未辜负父亲最后的嘱托,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破家何在,国存方有家。身处抗战一线,英雄们对国与家的认知更为朴素而深刻。

“一定让他先学会‘抗日’两个字!日寇一天不打倒,就没有国,也就没有家!”这是空军英雄何信写下的家书。

出征前两个月,他和妻子、6个月大的儿子拍下最后一张合影,小家温馨而幸福。当台儿庄战事升级后,何信立即随广西空军参加作战,出征前专门写信给家人,嘱咐不要教儿子先学喊妈妈,应该教他先学会说“抗日”两个字。

何信与妻儿合影

1938年3月25日,何信在击落多架敌机后,回航途中遭到敌机围截。弹尽油绝之际,他毅然驾机撞向敌机,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5岁。

“弹孔墙”前,静静地安放着湖南烈士刘守玟的铜像。她那封未能寄出的家书,也让英雄回乡的愿望足足晚了66年才实现。

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刘守玟雕塑 摄影孔闯

1937年,刘守玟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瞒着家人加入了湖南省战地救护队,奔赴前线救治伤员。1938年,这位年仅18岁的少女在台儿庄救助伤员时不幸中弹,因伤重而不幸牺牲。牺牲前,她将一封家书、两块大洋和一张照片交给照护她的老人,请其帮忙转寄回家。

遗憾的是,当时敌军突袭,老人只得把信藏在箱子下逃难去了。等老人回到家乡,信却因受潮而字迹难辨,不仅地址无从考证,连“刘守玟”这个名字也无人知晓,她也因此长时间成了一位“无名英雄”。

2004年,老人的孙子陈开灵为实现老人遗愿,通过多种方式寻找刘守玟的家乡。万幸的是,长沙87岁老人王杏华在病床上看到了报纸上刊登的照片,认出她是自己的同学刘守玟。后经多方证实,最终确认这位无名英雄正是湖南省汉寿县军刘村的刘守玟。牺牲66载后,英魂终归潇湘。

家书小,不过方寸纸页;家书大,穷尽山河血泪。纸上寥寥数语,是英雄留给亲人和爱人最后的念想,也是光照后来人的精神坐标。为让更多游客亲身感受烽火硝烟中一封封家书的分量与情感,台儿庄古城定期组织志愿者诵读家书,将家书记忆融入古城的文化血脉。

青少年学生参与抄写家书活动 摄影孔闯

目前,台儿庄古城正集中筹划“一封家书”大战遗址演艺项目,参与的游客进入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后,即进入技术模拟的战争场景内。围绕“家书”这个串联故事情节的核心线索,开启写信、传信、读信的体验,在烽火家书中铭记那段岁月。

大众新闻记者 赵丰 王雨萌 张铭铭 孟令洋

设计 张海飞 于海员 唐亚迪

编辑 韩雨婷 吕原 黄露玲 纪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