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百姓看联播 | 小院里来了“洋大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1 20:20:00    



在烽火连天的晋察冀边区,一座座普通的农家小院,见证了一位共产主义战士的赤诚与奉献。

1938年,为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胸外科医生白求恩不远万里,率领一支医疗队来到中国。1939年6月,白求恩来到河北唐县,目睹边区不仅缺医少药,更缺懂技术的人才,他就建议说建立一所卫生学校,还亲自编写教材。

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原馆长陈玉恩:“经过了半个月,他就编写了《游击战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这本书。这本书译后长达14万字,并且有119幅插图。”

1939年9月18日,这所卫生学校在唐县牛眼沟村正式成立。

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王作为:“白求恩当时在开学典礼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还将自己从加拿大带来的X光机和显微镜,还有部分内外科书籍都赠送给了卫生学校。”

1939年10月,日军发动“大扫荡”,白求恩毅然带领医疗队奔赴涞源前线,把手术室设在离火线仅3.5公里的孙家庄小庙。

白求恩助手林金亮之子林立:“后来伤员越来越多,这时候白求恩就提出来,增加到三台手术,车轮战,就是这个办法也解决不了敌人的攻势。我父亲就讲,白求恩医生你赶快走,白求恩坚持不走。”

就在这次手术中,白求恩左手被刺破。后来在后方医院,他又坚持为一名重伤员手术,伤口发生致命感染。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在唐县黄石口村逝世,终年49岁。

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尽,太行山深处的农家小院静默伫立。当年那位“洋大夫”的身影仿佛从未远去。

文 案:郭甜肖

配 音:郭甜肖

摄 像:李 全

后 期:冯少玲

海 报:冯少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