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的 “四川印记”:从热血沙场到坚实后方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吴枫 发自北京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8日,“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本次展览亮点纷呈,其中诸多 “四川元素” 格外引人注目,它们生动展现了四川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与巨大贡献,承载着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记忆。
从最多兵源到战场砥柱 抗战前线的四川力量
本次展览中,众多川籍将帅的事迹令人敬仰。红军改编开赴抗日前线,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战斗序列表中,朱德、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等四川籍将帅名列其中;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战斗序列表中,也有陈毅等四川籍将帅的名字。
1937年11月7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本次展览展示了其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的相关史料,还展出了当时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战士缝缝补补的布袜子,尽显抗战时期的艰辛。

展览呈现了聂荣臻战场救孤女的故事和老照片。记者看到,在攻占井陉煤矿的战斗中,八路军救下2个日本遗孤,聂荣臻亲自照料并安排将孩子送还,并专门给日本驻军指挥官写了一封信,请日军将两个孩子“转交其亲属抚养”,其言行让在场的乡亲和战士们为之动容。1980年7月14日,阔别整整40年后,当年被救的小女孩美穗子来北京拜会聂荣臻元帅,当面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展馆还展示了1938年陈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苏皖地区,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的照片。同时,也有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研究作战计划的历史照片,记录了他们在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过程中的重要贡献。
台儿庄大捷中,也有大量川籍抗日英雄的身影。纪念馆内《新华日报》的报道显示,1938年3月14日至18日,中国军队第41军122师师长王铭章(四川新都人)及官兵大部壮烈殉国。

据了解,抗日战争期间,四川出兵总计达340万人,征兵数量占全国20%以上,平均每17个四川人就有一个人上前线。340多万川军将士三路东征出川抗战,转战7万里,参与28个大型会战、战役,守卫了全部前线战场1/5的国土。最终,64万多官兵埋骨他乡,伤亡失踪人数位居全国之首。
从文脉存续到工业西迁 四川后方支援的硬核担当
除了前线浴血奋战的川军,四川在后方的支援同样功不可没。
展览中的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示意图显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进行疯狂破坏,许多学校被迫迁往西南等地恢复办学。
据了解,四川先后接纳和安置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各类机关57个、各级公务人员5000人,迁川高校48所,师生20000多人,还有成千上万来川的受灾群众。
抗战期间,中国工业集中的上海和沿海地区先后陷于敌手,沿海沿江战区的工矿企业纷纷内迁。记者在纪念馆的一份内迁厂数统计表中看到,截至1938年12月底,迁至后方的工厂达304家,其中迁到四川的数量最多,有134家,涵盖机器五金、电器无线电、陶瓷玻璃、化学等多个领域,为抗战时期的工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纪念馆中,还能看到抗战时期迁至四川的机器厂照片。

四川民众还积极为盟军修建机场。展馆中展示的抗战时期民众修建四川新津机场时用的石碾子(按实物等比例复制),格外引人注目。还有一张老照片,展示了从中国成都空军基地起飞的美军B-29轰炸机轰炸日本大村海军航空厂。

据了解,为了保障抗战运输通畅,四川还新建扩建空军基地33处。1943年,50万人仅用半年时间就抢修出新津、邛崃等4个战略轰炸机场和5个驱逐机机场,这些机场立即在抗战中派上用场。
中央民族大学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安玲熳对此印象深刻。“难以想象当年需要多少人才能运作这个巨大的石碾子,震撼到我了。”前来观展的北京市民陈先生则表示:“展览里的川军事迹,把那种刻在骨子里的民族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或许与四川人民一直以来的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斗争精神密不可分,实在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