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宏笛声从“风雅宫”穿越新时空
风雅宫,这个带着《诗经》色彩的品牌名称,仿佛从遥远的春秋时代走来,让人宛若置身在那个礼乐兴盛的古典氛围……一如那个斜阳傍晚在中泰街道岑岭村的西舍水库边,被悠扬动听的笛萧旋律所捕获。好奇驱使笔者随着乐声一路寻探,原来是附近笛乐工坊的几个年轻人正为调音而相互切磋,他们的认真让我感受到热爱带来的生活不同处。其中有个叫“农夫”的青年告诉我,他们这叫学徒工,老板才是那个技艺超群的师傅。他说,“不信可以去王老师直播间听听!”按图所骥,的确被这个网名“风逸”的笛萧视频所动容,油然产生买一管笛子自己试试的念头。因着指引,还来到了风雅宫乐器售展办公室,中秦出产的笛子在这里陈列各异、造型考究,每一支都给人以高级感……

在“风雅宫”,我见到了创始人王建宏,他时而把弄手中的样品,时而跟员工讨论细节的优化作为外来创业者,王建宏历经波折。如今的他,深耕竹笛行业二十年已有十足的份量,且正在为产业开辟新空间发展着力谋划。
西北娃的余杭逆袭
出生于七零年代,在余杭扎根二十余载的王建宏乡音未改,西北的口音依然浓重。
王建宏的故乡,在甘肃省宁县的一个小山村。他清晰得记得,小时候家里只有三个窑洞,且尚未通电。当地的水比油还贵,“一水多用”是不得已的选择。彼时,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料理家里,生活非常清贫。“感觉自己跟杭州这边年长二十多岁的人更聊得来,因为有相似的生活经历。”王建宏真诚地说。在他看来,家乡和浙江的经济水平,差得非常悬殊。艰苦的环境,未能掩盖王建宏过人的音乐天赋和强烈的求学渴望。他坦言,自己在小学时就特别痴迷音乐,梦想当个歌唱家。歌曲经过他的耳朵,一般三遍就能记住。越到后面,这种灵性表现得愈发清晰。当时家里缺乏条件,就听着隔壁的收音机,边哼边唱。
上中学后,接触音乐的机会多了起来。当时学校里有个体育老师,特别爱吹笛子,于是王建宏就躲在一旁“偷听”,天籁入耳,从此沉迷。他随即花了两块五的“巨款”,从来他们学校售卖的南方流动小商贩手里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买了人生中第一支笛子。
为了学习吹奏,他拜访了当地所有吹鼓乐团和剧团里吹笛子的老师,接受了最初的启蒙教育。“仅抄写和听记的曲谱就有一寸多厚”,王建宏回忆道。他暗下决心,要考上好的艺术学校,接受系统的声乐学习。然而,天不遂人愿。仅高考,王建宏就考了三年。第一年选择声乐,不幸落榜。第二年转竹笛,依然未成。

连续两年功败垂成,是否继续学业,对于出身寒门的王建宏,是极为煎熬的选择。那些日子里,他连续失眠,辗转反侧中是对未来的十分迷茫。低落的日子里,母亲给了他信心的支持。母亲说让他好好念书,不要回来。于是,王建宏选择先打工赚钱,再去西北师大参加自考。彼时,读师范每月有80元的补助,学费也更为低廉。对王建宏来说,是合适的选择。
有志者,事竟成。第三年,王建宏终于考上西北师大敦煌艺术学院,从而迈上了追求音乐梦想的新台阶。只可惜,大学里没有笛子老师,他只能另外拜师。王建宏的音乐生涯中,曾经遍访名师。其中邢万里、刘怀琪等老师,都对他的学业提升提供过巨大的帮助。影响最为深远的,还属于中国著名笛子演奏家马迪,是他深入浅出的教导,让王建宏领略了什么才是大师级的气息与形神。在后来的创业中,马迪老师同样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给了他至关重要的帮衬。

由于生活所迫,王建宏没有足够的条件支撑笛子演奏的梦想。于是,他务实地选择了参加工作,从遥远的甘肃来到杭州萧山党山镇的长沙中心小学做音乐老师。
有编且稳定的教师工作,并没有拴住王建宏那颗追求音乐的躁动之心。他觉得,做老师,会跟吹笛子脱开。两年之后的2005年,他离开了菁菁校园,在王小刚师兄的帮助和介绍下,来到余杭中泰的铜岭桥给竹笛厂家做调音师。笛子能每天接触,跟专业也没有脱开,这份“自找苦吃”的工作,成为王建宏日后创业的重要基础。
从粗粝的西北到温软的江南,从小学教师到竹笛调音师,王建宏完成了人生的第一重时空跨越。
学院派的制笛新锐
铜岭桥,即现在的中泰街道紫荆村。此地峰峦锦绣,以优质的苦竹著称。起先,这里是上海和苏州等地国营乐器厂的原料基地。80年代,嗅到商机的当地村民开始自己生产竹笛,一时间家庭作坊蔚然成风。
调音师并不是轻松的活计,既需要专业知识,又需要超出常人的耐心。尤其是盛夏时节,高温酷热,车间里并无空调,为避免影响吹奏从而影响对音准的判断,风扇又不能开得太大。这样的工作环境,一坐就是8小时。意志坚决的王建宏,经受住了考验,并成为村里最出色的调音师。
随着经验的积累,王建宏渐渐萌生了自己做竹笛的想法。为此,他拜竹笛制作大师周林生为师,从基础开始,全面学习竹笛的制作技艺。
对每一道工序,他都细致钻研,通过实操探究原理,不懂就请教师父和师兄,力求集众家之长。在学习“考竹”工艺时,王建宏被烫伤过无数次,从而练就了“手臂耐高温”的独门绝技。
科班出身,熟悉演奏,又肯吃苦,注定了王建宏的起点和上限都会更高,进步也会更为迅速。周林生评价说:“建宏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演奏能力,制笛技艺高超,为人谦逊好学,常向前辈请教。”

2008年,王建宏将企业更名为杭州风雅宫笛乐有限公司。公司有不俗的名称,相应地也要有不俗的产品。对待制作竹笛,王建宏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追求每一道工序的“零瑕疵”。材料上,他只选用光照时间较少、密度较大且只生长在陡坡上的竹子,而且还“苛求”竹与竹之间的生长间距。工序上,他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深度挖掘和流程再造,在杀青工序中增加蒸煮次数,以进一步降低水分和含糖量,利于长期保存。在烤竹工序中,他果断弃用传统炭炉,转而采用数字化电炉,操作简便,也更为环保。

风雅宫有独立的售后服务部,听取用户的改进意见,并及时处理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竹裂的故障。2008年,著名演奏家唐俊乔便因此结识,并给了王建宏一些音准和音色方面的真知灼见。唐俊乔老师是王建宏所崇敬的演奏家,她的演奏音色甜美,张弛有度,风格新颖,王建宏随机拜唐俊乔教授为师继续提升笛箫演奏水平,王建宏说:“当时担心唐老师会不教我,因为毕竟工作了,演奏基础又薄弱,没想到唐老师很豪爽。当我说完想要拜师的意图后,唐老师秒答道:好呀,来学吧,我这里的门一直为你开着!”两人从此成为亦师亦友,唐俊乔教授在王建宏笛箫制作上经常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促使王建宏在笛箫的音准、音色上一直往上提升。唐俊乔和学生们都用上了风雅宫的竹笛。
由唐俊乔主持拍摄的上海电视台《中国乐器——笛子》纪录片中,就是以王建宏作为主角。渐渐地,王建宏在行业内崭露头角,成为最年轻的竹笛制作大师之一。风雅宫品牌的竹笛,也越来越多地登上高规格演出的大雅之堂。

2015年,首届国际笛箫制作大赛中,王建宏制作的竹笛荣获两项金奖、两项银奖,成为获奖最多的制笛大师。同年,王建宏获得“全国十大民族乐器制作大师”称号,是唯一人选的竹笛制作大师。作为制笛新锐的王建宏,彻底奠定了行业地位。从打工入行到自主创业,从蹒跚起步到成果斐然,王建宏实现了人生的第二场时空跨越。
“有预谋”的产业升级
被誉为“中国竹笛之乡”的中泰紫荆村,制笛企业多数为家庭作坊,呈现出低、小、散的普遍状况,工艺雷同,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不高。如何打破现有的瓶颈,如何让竹笛产业走得更远?是王建宏时常在思索的问题,也是他付诸行动的方向。

王建宏深知,要提高传统工艺,必须提升文化底蕴和专业理论的学习。他立足现有知识储备,广泛学习各种演奏和乐器制作理论,在哲学、佛学和心理学中提炼品牌的精神内核,同时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管乐器制作先进技术。他专门购置了风笛、印度笛、南美笛以及各种西洋木管乐器,潜心研究其中奥妙,寻找其与中国竹笛的异同,在兼收并中丰富竹笛制作的新技法。

唯有创新,方能破局。为了打开新的制作思路,王建宏专程拜台湾尺八制作大师蔡鸿文为师,学习尺八制作,从中借鉴长处。他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适当改变了中国竹笛孔径和排列距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音准与舒适度矛盾”的问题,为中国竹笛制作的理念演进提供了新的方向。除了工艺革新,王建宏也积极打造品牌亮点。他将笛身涂上大漆,以端庄沉稳的红、黑、棕为主色调,力求体现竹笛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古朴典雅。同时,他将笛头缩插短,提高平衡度与舒适性,并在笛头刻印书画家的委约作品,赋予产品更多文化内涵。
在王建宏看来,竹笛制造业的革新,与其他乐器仍有差距。由于竹笛取材天然,制作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产品的精确性和标准化是困扰所有生产厂家的问题。如何将小作坊化零为整,如何选用新材料,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也是今后尝试的方向。目前,他正筹划寻找新的园区,夯实研发部门,并扩大生产规模。
在品牌宣传方面,王建宏向来不遗余力。只要行业内一有活动,他就去参加,同行圈子和音乐教授是主要客群;开通了抖音账号,定期进行演奏直播;在积极做好新媒体营销的同时,王建宏也感激政府对中泰竹笛产业在宣传和财力上的鼎立支持。他觉得放在二十年前不敢想象,如今政府将“非遗”提到新的高度,为竹笛产业营造了更优质的发展环境。
只要吃苦都能赚钱,但如何花钱是个学问。王建宏说,创业的前10年,除了口袋里留足3-5万元,他将剩余的流动资金全部投入到产品研发、品质升级和品牌营销中去。目前,风雅宫的员工平均工资在行业中较高。其中,1/3的员工月收入在万元以上,优秀员工更是拥有干股。当年选择竹笛制作,是为了养家糊口。如今回眸,更希望在行业内有所作为。

对起步之地中泰紫荆,王建宏心存感激;对行业的未来,他饱含期许。中泰“中国笛乡”,大胸襟承载大作为;而自己要努力实现从竹笛制作大师到行业革新先驱的第三重时空跨越。“风雅宫”引领行业升级之路坎坷崎岖,未来关山重重,所幸只要耳畔有清笛吹拂,泰然巍峨的前路就不会迷茫。
内容来源:《南湖》杂志 作者:钱塘八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