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邮政编码(是什么因素使惠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惠州,广东省地级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背靠罗浮山,南临大亚湾,境内东江蜿蜒100多公里,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总面积11599平方公里,下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和龙门县,设有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88.00万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177.41亿元。区划代码:441300,代码前6位:441300,长途区号:0752,邮政编码:516000,车牌号码:粤L。
惠州自南朝梁以后,特别是隋以后的千余年间,先后为州(郡)、路、府、区、市等行政区的所在地,成为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所辖之地,“大海横陈,群山拥后”,东扼粤东咽喉,北控粤、赣要冲,水、陆拱卫广州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1]
惠州是东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处在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带,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广东汉剧、渔歌、山歌、舞龙、舞狮、舞春牛、瑶族的舞火狗等各种文化活动盛行,民间文化多姿多彩。惠州的“李家拳”是中国武术中南拳的五大拳种之一,惠东的“平海渔歌”名扬神州,龙门的“农民画”被誉为中国三大民间画之一,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一朵奇葩”。历代许多名人对惠州情有独钟,其中东晋道教理论家、化学家、药物学家和医学家葛洪,来到惠州罗浮山修道炼丹、采药济世,把罗浮山开创为岭南道教发祥地;北宋杰出文学家苏轼寓居惠州两年零七个月,留下“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话;明代本地曾有“三尚书”(叶梦熊、杨起元、韩日缵);清末、民国时期,孙中山、周恩来等在惠州开展过革命活动;近代史上涌现出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
语言
惠州市居民中绝大部分讲客家语,一部分讲粤语或福佬话,还有混合型方言,全市通行普通话。

惠州
惠州市境讲福佬话(闽语)的居民主要集中在惠东县沿海和东江、西枝江沿江地区;讲白话(粤语)的居民主要分布在龙门、博罗两县的个别村、镇;混合型方言主要分布在惠东县,有军话、占米话和“本地话”(惠东)3种,前者是含有官话成分的混合型方言,后二者是粤客混合方言。
惠州文化

惠州客家文化

苏轼
史前文化
市境内上古时期已有人类,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产、生活的遗迹和遗物。博罗葫芦岭、苏屋岗、何屋岗等贝丘遗址,出土石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饰有绳纹、方格纹、云雷纹、夔纹等纹饰的夹砂、泥质陶片。根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惠州境内的东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惠州的远古文明。
先秦时期属南越范围。春秋战国时期,惠州一带的文化已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并与中原文化息息相关。在博罗散屋村出土过一组大小相近、形制、纹饰相似的7件青铜甬钟;博罗的苏屋岗遗址曾采集和出土了青铜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纹为特征的印纹陶器,在其附近还出土过两件战国青铜编钟。据史料记载,在今惠州市区及博罗北部一带,战国时期曾出现过一个名叫“缚娄国”的小国,但不久即在诸侯兼并战争中消失。21世纪曾挖掘出规模较大的“缚娄遗址”。
四东文化
四东文化是惠州独具特色的文化亮点,指:东江、东坡、东征、东纵。
东江文化,是指综合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地区主要文化资源。其主体是客家文化,包涵东江流域自然地理的、古代的、民俗的、宗教的、革命历史的文化。
东坡文化,是指苏东坡寓惠文化。即苏东坡在惠期间的社会文化活动、思想文化内涵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东征文化,是指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为实现全国统一所发动的两次东征及工农运动。
东纵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创建东江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包括东纵发展历程和英雄人物事迹等。
“东江文化”的提出有人拍手有人反对,而后,虽然“新四东文化”的概念已正式推出,但在学界和官方仍存在不少争议。“新四东文化”是指“东江惠州民俗文化”、“东坡寓惠文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和“东樵宗教文化”。
客家文化

惠州客家民俗
惠州还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旅居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
客家山歌
惠州客家山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歌词基本上七字一句,四句一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情真意切,反映了当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文物考古
1990年在区内出土的一窝近30个恐龙蛋化石,证明7000万年前,这里已是陆地沼泽地带。迄2014年为止,惠州市考古发现山岗遗址、古窟址等古遗址28处,年代最久远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其出土文物说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